|
证券时报记者 吴琦
近年来,随着ETF产品不断扩容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不断增加,大量资金流向ETF市场,ETF市场规模屡创新高。ETF市场的蓬勃发展,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一大增长引擎。
ETF市场规模
首次突破4万亿元
截至4月17日,ETF市场规模首次超过4万亿元。数据显示,2020年10月,ETF市场规模迈进万亿元大关。去年9月,ETF市场规模突破3万亿元。
ETF产品数量也已突破1100只,覆盖了股票、债券、商品、货币、跨境等多种类型,为居民资产配置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具体来看,股票ETF占据主导地位,最新规模为2.94万亿元,占比高达73.54%。跨境ETF、债券ETF、货币ETF和商品ETF的规模分别为4970亿元、2392亿元、1738亿元和1466亿元。
单只产品来看,共有6只ETF规模超过千亿元。规模最大的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高达3735.78亿元,其他产品为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和南方中证1000ETF。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表示,ETF市场取得显著成绩,有四方面推力:一是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近期出台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措施;二是市场需求。随着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工具认可度提高,ETF等指数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三是产品创新。市场不断推出新的ETF产品,如中证A500指数和科创200指数的ETF产品;四是市场生态。在交易所、指数编制机构和证券公司等多方协作下,共同提高了投资者对指数化投资的认识和接受度,推动了指数化投资生态的完善。
资金加速净流入
今年以来,ETF市场共获2726亿元资金净流入。其中华夏沪深300ETF获345.08亿元资金净流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华安黄金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均获200亿元以上资金净流入。
银华日利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等6只ETF产品均获百亿元资金净流入。
除了A股重要宽基ETF受资金青睐外,港股主题ETF、黄金ETF、货币ETF、债券型ETF都受到资金追捧。
股票ETF被大量买入与“国家队”发力密切相关。截至去年年底,“国家队”持有的ETF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今年4月7日,中央汇金公司、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先后发布公告称增持ETF,并将在未来继续增持。ETF作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主要载体,规模有望继续大幅增长。
另外,一些个人投资者配置ETF的种类更加丰富,如债券ETF、商品ETF等。东方证券数据显示,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债券ETF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维持在90%以上,但2024年债券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降低至85%附近;商品和货币型ETF中机构投资者占比下降约5个百分点。
仍在继续扩容
今年以来,ETF市场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产品数量上,都在继续扩容,一批创新指数ETF、创新主题ETF陆续发行上市。
截至4月18日,今年已有98只ETF成立,合计发行份额为845.76亿份,天弘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博时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等债券ETF募集规模均超30亿元,博时科创综指ETF、平安中证A500ETF、建信上证科创板综合ETF和易方达上证科创板综合ETF等股票ETF募集规模均超20亿元。
沪新互挂、自由现金流主题、基准做市债券、科创类等各类ETF先后上市,为投资者资产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自由现金流主题ETF有望成为今年发行最火爆的股票ETF,已有7只ETF募集成立,另有10余只主题ETF处于发行募集阶段。加上已经递交产品申报材料的基金公司,数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今年将在该领域同场竞技。
今年以来,科创板ETF产品也在加速扩容,新增标的包括科创综指、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等。华安基金表示,科创板投资工具持续扩容的现象表明监管层正通过丰富ETF产品矩阵引导资金精准对接“硬科技”领域,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细分赛道的配置工具,更反映出监管机构对科创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扶持。
中新ETF互联互通今年再落一子,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是国内较为稀缺的投资亚洲新兴市场的产品。
(本版专题数据由证券时报中心数据库提供)
本版导读
- 稳健资产受青睐 银行与黄金主题ETF价格创新高 2025-04-21
- 增量资金加速进场 ETF市场规模首破4万亿元 2025-04-21
责任编辑:尉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