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美对华关税最高达245%,如何应对?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采取贸易反制是短期内的必要举措  随后还需产业政策、创新财政和货币工具齐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采取贸易反制是短期内的必要举措

  随后还需产业政策、创新财政和货币工具齐发

  美东时间4月15日,白宫网站发布关于关键矿产和衍生品232调查的有关事实清单,提到因为中国针对美“对等关税”采取报复措施,现在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

  4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此答记者问时表示,这充分暴露了美方将关税工具化、武器化已经到了毫无理性的地步。中方此前已就美单边加征关税多次阐明立场,对于美方这种毫无意义的关税数字游戏,中方不予理会。但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美国政府近期宣布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对主要贸易伙伴大幅加征关税,遭到各方强烈批评反对,引发金融市场大幅下跌,市场信心已经受到严重冲击,并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美国加征关税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冲击,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并冲击金融市场。”近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中国采取贸易反制是短期内的必要举措,随后还需产业政策、创新财政和货币工具“三箭齐发”。

  在金融市场,近期美国主要股指剧烈震荡,美债收益率总体攀升,美元指数明显回调。为充分应对外部风险,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代表的大型国资机构宣布增持ETF,表态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田轩认为,“中国版平准基金”已经成形。

  不过,当前摇摆不定的关税政策再度带来外需转弱的挑战。田轩也指出,对此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比上一轮贸易战,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确实已经更加成熟。”田轩表示,只要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就有能力稳定经济增长,降低风险资产波动的风险。

美对华关税最高达245%,如何应对?

  田轩。图/受访者提供

  “政策工具箱已更加成熟”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对全球主要国家加征关税,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多大影响?国内经济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田轩:美国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形成打击与反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出口下降;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尤其压缩外贸企业利润空间,降低商品竞争力;企业由此可能会选择将部分或全部关税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市场需求下滑。对于依赖国际技术与资源的企业而言,还会增加企业供应链的复杂性,加剧经营风险。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冲击金融市场。

  美国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是其不顾全球贸易规则和经济大局,采取单边主义行为的结果。对此,中国采取贸易反制是短期内的必要举措,也是坚守底线,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反制措施体现了我国坚定的战略决心和捍卫自身权益的原则,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不畏强权、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立场,也将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关系的重构,推进国内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除了贸易反制,随后还需要产业政策、创新财政和货币工具“三箭齐发”,以应对关税冲击的“双轨策略”。

  《中国新闻周刊》:对比美国2018年发起的上一轮贸易战,中国的政策工具箱是否更加成熟?当前有哪些关键的政策工具可供使用?

  田轩:对比 2018 年上一轮贸易战,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确实已经更加成熟。

  中国央行多次调整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预算赤字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和消费刺激政策更加精准。金融工具箱中也有了更多创新工具,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应对此轮关税冲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成本,还可以创新使用结构性工具,如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来稳定金融市场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金融工具方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支持特定行业和领域。

  面对当前复杂局势,还需进一步补充创新结构性工具,如专项信贷支持、政策性担保基金,再贷款、再贴现等,扩大支持范围,对受影响企业和重点领域进行定向支持。通过多种方式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增强其信贷投放能力,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涉农领域等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此外,也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将央行的激励资金与金融机构的定向信贷支持直接挂钩,确保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受加征关税政策影响较大的出口企业,如何为其提供定向资金支持?

  田轩: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出口企业主要包括电子制造与半导体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光伏与新能源企业等。

  对于此类企业,应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鼓励其加大对受关税影响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受到影响的企业提供定向资金支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因支持受到关税影响企业而产生的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

  在财政端,进一步扩大税收减免范围,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出口企业实施专项税收减免政策,如增值税减免、出口退税加速、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简化税收申报流程,缩短退税时间,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此外,还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转型发展和市场拓展,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对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投入,通过补贴和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美对华关税最高达245%,如何应对?

  图/视觉中国

  “稳市‘子弹’相对充足”

  《中国新闻周刊》: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稳市的“子弹”充足吗?哪些资金来源值得期待?

  田轩:目前来看,稳市的“子弹”是相对充足的。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国家队”资金已经明确表态并采取行动,增持ETF和上市公司股票,并将持续增持各类市场风格的ETF,加大增持力度,“中国版平准基金”已经成形。

  实际上,自2008年中央汇金首次入市至今,历史上近十次大规模增持均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已多次承担类平准基金的角色。

  当前,平准基金入市的紧迫性非常强,在传递积极信号、缓解恐慌情绪、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资本市场流动性压力、增加交易量和活跃度。当前A股配置价值较高,总体估值处于相对历史低位,也为平准基金入市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央行也明确表示,必要时将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这为中国版平准基金规模化推出奠定了基础。当市场后续遭遇剧烈波动时,预计将建立专门的平准基金,进行大规模资金注入,展开逆向操作,平抑市场波动。

  要稳住股市,此轮平准基金预计需要达到市场资金的一定比例,如2%—3%。按照目前A股市值约80万亿元的总量,平准基金的初期规模或为5000亿元,总体规模需在1.5万亿元以上。

  此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也在加速落地,多家银行已加速为上市公司提供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服务,将为上市公司提供额外的回购增持资金来源。

  除此之外,还可以期待更多上市公司加入回购增持的行列中来;通过加快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提供税收优惠、降低融资成本等,引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本;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进一步增强市场稳定性。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是否更具韧性?正在持续的中国资产重估进程是否会受影响?

  田轩:相比于2018年,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更加成熟,系列政策举措更加充分,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化,风险抵御能力显著提升。

  相比于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基本面更加稳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增强,市场流动性充足,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升,市场韧性显著增强。地缘叙事上,中国与东盟、欧盟等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叙事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技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相对于全球其他市场,资产估值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市场深化,中国资产价值有望进一步凸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

  “外需转弱,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指出,今年最大的困难仍然是内需不足,首要任务是提振消费。当前,提振内需应推出哪些更加有效的措施?

  田轩:近期,在一揽子提振消费措施刺激下,我国消费市场已出现明显改善迹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较去年12月也进一步改善。服务消费、线上消费增长尤为显著。

  在提振内需方面,需加强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的系列措施,加大就业支持力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稳住楼市股市,通过在部分城市取消限购政策、降低购房门槛,落实相关税收政策、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允许专项债券支持城市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多措共举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居民资产稳定;加强宏观调控,创新金融工具,保障股市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并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助残、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减轻居民经济负担,提升消费意愿。

  此外,还需要在市场准入、财税优惠、技术创新应用,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对一些新兴领域松绑,鼓励和支持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在投资重点领域,我认为,需要从基建(“硬基建”)向对经济增长乘数效应更大的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软基建”)投资转变。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应对外需可能面临转弱的挑战?

  田轩:在外需转弱的背景下,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科技创新、教育、卫生、社保等领域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生领域投资,减轻财政压力。适度控制基建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能源、通信等。避免过度投资于短期效益不明显或产能过剩的领域。

  在刺激消费方面,还需通过减税降费、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就业机会等方式,真正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困难群众财政补贴,加大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等,降低居民后顾之忧。

  同时,还要继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汽车、家电、手机等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大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丰富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环境,包括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消费便利度和舒适度,构建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作者:王诗涵(wangshihan@chinanews.com)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2881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