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度医药)
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7月2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向生物技术公司Replimune发出完整回应函(CRL),正式驳回其黑色素瘤候选药物RP1的加速审批申请。这一决定瞬间引发市场震荡,在盘前交易中,Replimune股价暴跌76%,跌至3美元以下,凸显了生物医药行业“审批即生死”的残酷现实。
FDA的双重质疑
RP1是一款基于病毒的免疫疗法:它通过改造病毒直接杀伤癌细胞,同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持续攻击。Replimune基于1/2期Ignite试验数据提交了加速审批申请,该试验将RP1与百时美施贵宝的PD-1抑制剂Opdivo联合使用,纳入了140名此前接受PD-1药物治疗后进展的黑色素瘤患者,最终报告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2.9%。
客观缓解率是衡量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32.9%的数值看似展现了一定潜力。但FDA在CRL中明确指出,该试验“并非提供充分有效性证据的充分且对照良好的临床研究”,核心问题集中在患者群体异质性,试验纳入了不同疾病阶段、不同治疗史的患者,导致数据难以被“充分解读”。这意味着,即便部分患者出现疗效,也无法明确RP1在特定人群中的真实作用,更难以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
除了1/2期试验的缺陷,FDA还对Replimune的3期确证性试验提出质疑。CRL中提到,试验设计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联合治疗中)各成分的作用贡献”。这一点尤为关键:RP1此次申请的是与Opdivo的联合疗法,但若无法明确两者各自的疗效占比,即便后续试验数据达标,也可能因“作用机制模糊”被驳回。
Replimune首席执行官Sushil Patel博士对此表示“震惊与失望”。他强调,FDA在试验中期和后期评审中从未提出过这些问题,且双方此前已就确证性试验设计达成共识。
这种“突然性驳回”并非孤例,本月早些时候,Capricor Therapeutics的药物申请也遭FDA拒绝,其CEO同样表示“严格遵循了FDA全程指导却未获通过”。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行业对FDA审批标准“隐性收紧”的猜测:在新管理层主导下,FDA可能对临床试验的严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加速审批”这类基于早期数据的通道,更强调数据的可重复性和人群针对性。
未来之路:挽救RP1的可能性与风险
面对绝境,Replimune计划紧急与FDA会面,寻求解决方案。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一方面,1/2期试验的患者群体问题已既成事实,若需补充试验,可能需要重新招募同质化人群,耗时至少1-2年;另一方面,3期试验设计需重新调整,尤其是明确RP1与Opdivo的“疗效分工”,这可能推翻此前的研究框架。
从财务角度看,Replimune截至2025年3月持有4.838亿美元现金,看似有一定缓冲空间。但Patel曾在5月透露,3期试验“因人群规模和入组难度,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完成”。若RP1的审批周期进一步拉长,资金消耗将持续增加,而股价暴跌后再融资的难度也已大幅上升。
行业启示
RP1的失利为生物医药行业敲响警钟:在加速审批的诱惑下,临床试验设计需更严谨,患者入组标准的“宽泛化”或许能快速积累数据,但可能因“异质性”埋下隐患;与监管机构的沟通需更细致,即便达成口头共识,也需以书面形式确认关键节点,避免“隐性分歧”。
对于患者而言,这一结果意味着黑色素瘤治疗的新选择暂时落空;对于投资者,生物医药的高风险再次显现,一款候选药物从临床到上市,不仅要跨越科学难关,更要精准踩中监管的“合规红线”。Replimune能否在与FDA的后续沟通中找到突破口,将决定RP1是否还有“重生”的可能。
参考:fierce bi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