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曾用冰冷的数字推演过这一幕,结论令人窒息:无论谁先动手,结局都是“人类文明的归零时刻”。
美俄的核武库堪称“末日双雄”。俄罗斯拥有5500枚核弹头,美国紧随其后约5000枚,这些武器被部署在陆基导弹、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上,形成“三位一体”的致命网络。
若美国率先发动攻击,俄军65%的陆基核力量可能被摧毁,但潜伏在大西洋深处的“北风之神”核潜艇会立即发射“布拉瓦”导弹,15分钟内将纽约、洛杉矶等城市夷为平地。
反之,俄罗斯若先发制人,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的“三叉戟”导弹也会让莫斯科、圣彼得堡陷入火海。
普林斯顿大学的模拟显示,核战爆发后3小时,全球伤亡人数将飙升至9150万,其中3410万人当场死亡。爆炸中心数公里内,温度高达数百万摄氏度,钢筋水泥瞬间气化,幸存者只能蜷缩在废墟中,面对辐射尘埃和破碎的文明。
核战的恐怖远不止于爆炸瞬间。俄罗斯的“波塞冬”核鱼雷爆炸当量相当于130颗广岛原子弹,放射性海啸可淹没整片大陆;而“先锋”高超音速导弹以20倍音速突防,从莫斯科到华盛顿仅需15分钟。
更致命的是,爆炸产生的数亿吨烟尘将冲入平流层,遮蔽阳光,全球气温骤降10℃以上,进入持续数年的“核冬天”。
1983年科学家首次提出“核冬天”理论:农作物因光照不足大面积绝收,粮食储备在1-2年内耗尽,全球超10亿人面临饥荒。
中纬度粮仓如美国中西部、乌克兰黑土地将颗粒无收,超市货架被抢空,城市陷入“人食人”的野蛮状态。海洋生态系统同样崩溃,珊瑚礁死亡、渔业资源枯竭,幸存者甚至无法从海洋获取蛋白质。
核战后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国家机器瘫痪。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永远定格在爆炸前最后一秒的交易数据,莫斯科地铁站成了辐射避难所。幸存者为了争夺一瓶净水,可能用最后的子弹射向同类。
科学家估算,核战5年后,全球90%人口将消失,剩余人类退化为原始部落。知识断层让抗生素制备、电力修复成为传说,书籍被焚烧取暖,实验室沦为废墟。即便少数人躲进地下掩体,也要面对持续数十年的辐射病和基因变异。
人类曾多次与核毁灭擦肩而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潜艇指挥官阿尔希波夫因否决发射核鱼雷,意外拯救了世界。冷战时期的“相互确保摧毁”(MAD)机制,让美俄深知核战没有赢家。
即便在俄乌冲突最激烈时,双方仍保持克制——核武器是“终极威慑工具”,而非“实用武器”。
兰德公司的推演早已指明:核战代价远超任何政治目标。兰德公司的推演不是预言,而是警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永远别让按钮被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