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加速洗牌的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以116.7万辆的年销量站到聚光灯中央,以同比78.7%的增长率在众多技术路线中“脱颖而出”。增程式电动车正以爆款频出的市场表现,撬动新能源产品结构的重构,也正在改变行业对过渡技术的集体认知。
事实上,在补能体系尚未完善、电池成本压力未解、用户需求尚未“纯电化”之时,续航能力和用车稳定性仍是新能源购车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增程式,恰是那个平衡现实与理想的“中间解”。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表示“增程式不是过渡技术,而是未来汽车的主力之一”。
随着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增程式车型也正从“能开”进入“开得好”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技术的竞争,也从“堆硬件”走向“提体验”。在销量爆发和价值追问的交界处,这场热潮正驶入十字路口:它既可能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分支,也可能在路径进化中被快速迭代。决定权,将掌握在下一阶段率先完成技术升维的企业手中。
增程式快跑后暴露“隐忧”
增程式电动车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01年,大众创始人之一保时捷就为了突破蓄电池过重、续驶里程有限的问题,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增程式电动汽车Lohner-Porsche Mixte。可惜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这一技术路线由于动力电池技术与能源效率的局限,并未走向主流。直到2010年前后,通用、宝马、日产等企业再次尝试商业化增程式电动车,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市场接受度低等因素,均未形成气候。
时间来到2019年,随着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与三电系统的进步,增程式再度进入主流市场视野。这一轮“回归”基于现实的市场需求:用户既希望拥有电动车的清洁与高能效,又不愿意承受充电不便与续航焦虑的困扰。在技术上,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通过“电池+增程器”的并联架构,实现了纯电驱动与燃油发电的灵活切换。
基于大背景,增程式电动车成为介于纯电与混动之间的“过渡性”方案,一方面具有低碳属性,另一方面依靠发动机发电解决长途出行的“安全感”。从架构来看,当前主流增程车采用串联动力系统,以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仅作为发电装置。在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很多车企借助现有平台“快步跟进”,实现了快速投放。这种“快”背后,也隐藏着“粗糙”,在亏电状态下,不少车型的动力输出存在迟滞,驾驶体验打折扣;智驾系统稳定性在电控压力下受限,甚至出现智驾功能被迫关闭的情况;在发动机高负荷工作时,噪音与振动侵入座舱,与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静谧舒适”预期大相径庭。
更具挑战的是,随着智能化配置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系统协同不足也开始暴露。对于用户而言,这种从“开得远”到“开得好”的体验落差,正成为决定复购与品牌忠诚度的核心因素。
市场倒逼增程走向技术深水区
增程技术的成功,最初来源于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精准洞察,中等电池容量配合灵活发电,即可解决城市短途日常使用。过去几年,增程式电动车的销量爆发可以视作市场“选择成本”最小化的结果。当电池价格高企、充电桩建设滞后、用户担心续航焦虑时,一辆配备油箱的电动车成为许多家庭的“最优解”。
过去的“总账”是续航,但当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后,如今的“细账”则是对全场景能效、动力平顺性、噪音控制、智能化体验与保值周期等一揽子指标的全面考量。一款增程车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已不再取决于电池容量或百公里加速,而是看在城市、郊区、高速、寒冷等多种工况和极端场景下,是否能保持一致性、可靠性和智能稳定性。
消费者开始从“是否能开”向“是否好开”提出更严苛的要求。例如,当车辆进入高速、长途或寒冷地区,车辆发动机必须接管能源供应,而此时若系统调校不过关,顿挫、噪声、耗油反而会加重用户不满。
这背后考验的是整车厂对多技术模块的深度集成能力。一方面,是发动机本体是否具备足够热效率与低振动特性;另一方面,是电控系统对发电、驱动、智驾之间功率调配的精准掌控。再往深层看,还涉及增程器启动逻辑、热管理节能策略、BMS对不同SOC区间的响应能力等多个专业环节。在实际市场竞争中,这些“工程底子”正成为品牌之间的分水岭。短期内,产品销量可以靠价格推动,但长期市场则终将回归技术价值本身。
以技术协同重塑增程式想象力
经历早期产品“快上快出”的阶段后,行业正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升级的方向。当下,增程式技术正步入一个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系统协同为支撑的重塑周期。单点式的技术突破已难以满足用户在续航、性能、智能、成本和安全等多维度的综合诉求。随着“技术经验”成为决定增程式电动车第二阶段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整车厂商亟须在“结构性重构”中寻找到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真正具备工程体系优势的车企正在推动一场从“架构级”出发的协同升级,涵盖增程器热效率、电驱系统能量分配、电池包热管理、整车NVH控制以及智驾系统在能耗变化下的冗余保障。这些看似离散的技术模块,需在统一的能效平台下实现高效融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感知一致”和“体验可靠”的产品升级。
对于拥有深厚动力系统积累的企业来说,这场变革提供了一次重新定义技术主导力的良机。虽然市场上普遍存在“电动优先、发动机附属”的新能源产品逻辑,但部分具备强大系统集成能力的合资品牌已迎来爆发期。以头部合资车企为例,上汽大众凭借在发动机等关键部件上的深厚沉淀,率先看好增程市场的发展前景并展开布局,其核心动力系统并非简单沿用旧有机型,而是依托集团多年的技术积累。例如,第五代EA888发动机采用了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和500bar高压燃油系统,不仅确保了动力输出的稳定性,更在NVH表现和油耗控制上处于领先水平。而EA211发动机则通过轻量化、高压喷射和双VVT正时等技术实现动力与能效的平衡,并曾荣获“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的殊荣。
需要提到的是,高效内燃机不仅在亏电状态下保证了充足动力与优良油耗,更为整车提供了出色的NVH控制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许多增程车型在高负荷状态下噪音与振动较大的问题。凭借深厚的整车调校、电控架构和热管理系统经验,逐步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合资品牌并非缺乏新能源技术,而是在将既有的工业标准和动力技术有机融入新一代使用场景方面具备独到优势,这正是当前增程市场所亟须的“从底层到体验”的技术协同能力。
责任编辑:何松琳